人老了,常生病,跑医院的次数多了,这些年我连门诊带住院,进了几家医院看过多位医生。多还是三甲医院,专家、主任的档次。咱不敢轻意评说人家的医术如何,何况,只少我曾经患过的一个不小的病,被一位主任医生给手术治好了。所以应该说这些医生们是给患者解除了病痛,是应当受到病人尊敬和爱戴的。
不过,就我近些年跑医院、看医生的一些察觉和体会,我倒也有些负面的看法。总的说就是医风是大不如从前了。所谓“从前”,那就是我所经历过的改开前的毛泽东时代,特别是文革前。简单说三点吧。
第一,医生作手术收“红包”这在近几年的医院里几乎成了不成规矩的规矩(据说现在随着习总书记抓党风,这个坏风有所消減了),我真反感这种事,甚至因此而瞧不起拿“红包”的医生。第二,现在看病,病人刚坐下,你还没说三句话,医生的条子就开好了;验血、CT……等你费个半钟头跑回来,医生说不了三句话,药单已经下到电脑了,你就走人吧。在病房,主任医生查房时,后面跟着一大串,医助、护士,气势很像样。可在患者眼前不过是一晃而己,很少都能说上一句话的。第三,你在门诊听不上医生两句话,想看看医生写的病历吧,天哪,那些离奇怪异的“字”谁能认得出呢?不看则已,愈看愈糊涂。当今有些医生写字的水平和写字的态度,简直就和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小学生差不多。文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文化标志,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专家们,就这样标志自已的文化吗?
下面随便看几个病历,看,这么草率的字!这种“病历”在当今並不是少数的。
对比一下“从前”吧。“从前”我在北京工作、生活好多年。我自己、我母亲、老婆、孩子,加在一起看病也跑了一些医院,什么协和医院、人民医院、积水潭医院、日壇医院、中医院、妇产医院、儿童医院、朝阳医院,等等。所以也是有亲身体会的。
第一,那时候根本没什么“收红包”这个把戏,你再大的病,再大的手术,放心好了,用不着拿“红包”去买医生的关照。我母亲得过子宫癌症,看过林巧稚这样的大专家,也没递什么“红包”。第二,那时候看病,无论大小医生,对患者都是和和气气的。听患者自述耐心,检查的认真仔细,给患者的感觉就是到医院见到医生真是看病来了,真是让你安心放心。我曾在朝阳医院作过一次下腹部手术,手木后是主刀医生和护士亲自把我推到病房,抬到病床上的。几十年过去,前不久,我在某三甲医院也作了一个下腹股沟部位的开创手术。令我惊异的是这位主任医生居然不作“植皮”处理就开刀。过了好几个月了,刀口下部还有感觉不适的疤痕。哪一行都有个规范、操作规程之类,这种作法符合这个部位的手术规程吗?第三,那时候医生看病时都认真地写病历,你看完病拿到手里一看,上面文字记得清清楚楚,有患者自述,有检查经过,有明确诊断,有开的药单。虽然有时药名是拉丁文,你不认识,但是服法都写的很清楚。拿着这个病历本,你对自己这次看病结果心里明明白白。
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医院、医生和“从前”的不一样了呢?这话就不大好说了,不过,经过这么多年也都体会出来了。那时候医院是百分之百姓“公”,姓“社”,那时候的医生只知道“救死扶伤”“为患者服务”,穿的那个白大褂还是很纯净的。现在的医院恐怕相当程度上姓“私”,姓“资”了,医生还要“创收”捞钱,那个白大褂也被铜锈污染了。当然,时代前进了,现在的医学也大大进步了,医疗手段和设备也非“从前”可比。但是制度和人的因素可未必比“从前”优势。但愿,随着习总书记抓党风,医院也能日渐吹起“公风”、让患者欣慰的暖风。这话就不多说了。
评论